當發生事故傷害的時候,孩子與家長所面對第一個須緊急處理的就是醫療問題,這個過程中往往不是輕鬆的,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也需要家長相信他們有復原的能力,而不僅是小心翼翼的呵護而已,孩子的復原力常常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雖然如此,每當孩子受傷,做家長看著孩子承受這些痛苦時,心理上的傷痛與承擔照顧責任的壓力,往往會讓家長身心疲憊,故家長的自我照顧與相互支持相當重要,才能用足夠的精神體力來陪伴孩子走過創傷的復原歷程。
何謂家庭照顧者?
不論時間長短,也不分男女老幼,只要照顧年老、生病、身心障礙或遭逢事故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家人,就是『家庭照顧者』。因此,孩子受傷出院後,家中負責照顧孩子的人就是一位家庭照顧者。
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到底做錯什麼?
剛開始,多數的父母都不相信孩子會真的出事,接著可能會覺得難過、沮喪、有罪惡感,甚至認為是自己前世做了壞事。就算孩子真的是因為父母的疏忽而發生意外,但是每天都有人不小心犯下這些疏忽,我們只是比較不幸一點,一時的疏忽導致了意外的發生。如果想哭就好好痛哭一場,不要壓抑自己的感覺,儘快地堅強起來,才能幫助孩子。
有時候我們會責怪肇事者或伴侶,適度的釋放自己的憤怒是有益的,但請注意不要傷害到伴侶,因為他和我們一樣難過。很多時候妻子會覺得丈夫似乎太過冷漠不關心孩子,但事實上不流淚並不代表不傷心,只是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不同。這個時候常常是夫妻關係的危機,多體諒另一半,多分享彼此的感受、相互支持,孩子需要父母二人的陪伴。
我知道該對孩子有信心,但卻常覺得沮喪,我該怎麼辦?
孩子復原過程漫長且常常進進退退,覺得沮喪是正常的,有時候壓力過大,有些人還會頭痛、胃痛……等。如果真的覺得很煩,可以先將孩子交給信任的人照顧,出去逛個街或看場電影,休息一下。也可以想想看從孩子出生到現在,有那些事讓父母覺得很驕傲,或是自己曾經有過那些得意的經驗;就像完成那些事一樣,眼前的這個難關,我們也一定能陪孩子度過。如果真的想不出來,可以看看以前的照片。注意一下你擔心的真的是孩子的問題,還是自己想像出來的。父母過度的情緒反應,常常會傳染給孩子,影響孩子的復原。
我該如何照顧自己?
1.正視自己的感受
照顧的過程中,會堆積許多令人不愉快的經驗與感受。正視自己的感受,也要處理自己一些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可以想一想好的感覺,說出心中的感受,唯有照顧好自己,才可能照顧好孩子,以下有些常見的負面情緒及紓解方法提供參考:
(1)孤單:因為不常與別人見面而感到孤單。您可以和朋友聯繫,彼此互相關心;或是參與照顧者團體和其他照顧者交換資訊、舒緩壓力、互相打氣。
(2)心力交瘁及失眠:照顧是一件繁重的工作,面對這樣心力交瘁的情形,我們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整理出一個「工作清單」,或找人幫忙。總之,一定要讓自己有充分的 休息。如果因為壓力、擔心、或太過勞累而失眠,可以在睡前做一些能放鬆活動(例如洗一個熱水澡)或運動來幫助自己入睡。
(3)壓力:我們得先釐清造成壓力的原因,找一些可運用的資源,如居家服務來縮減自己的工作量以做一些讓自己放鬆的活動、運動、喜歡的事情。而且,要有充分的睡眠。 另外,也可以參考相關書籍或詢問醫師、護士等專業人士學習一些「放鬆技巧」。
(4)沮喪:找一個願意聽我們說話的人傾訴,找一個安全而溫暖的肩膀哭泣,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叫,或尋找專業資源協助。或許沮喪依舊無法徹底清除,但當我們能勇 敢地面對時,就已經在過程中試著釐清思緒,開始走出陰霾了。
(5)怨恨:許多家長及孩子都會產生怨恨的感覺,但是這些怨恨是針對處理疾病或傷害問題的過程。這時,不妨靜下來好好地想想造成怨恨的原因,或尋求社工師或心理諮商 師等專業人員幫忙以採取適切的因應方式。告訴自己:這樣的怨恨是人之常情,不要有任何的罪惡感。
(6)憤怒:如果曾經感到生氣,不要一次次的壓抑,而是想方法宣洩怒氣。例如離開讓人感到憤怒的「現場」,找個無人的地方大叫、頓足、深呼吸等,讓自己有一個空間或 時間靜一靜、找一個人談談等。假如我們已經對孩子發脾氣,不妨說一聲「對不起」,以減少罪惡感的產生,造成情緒更加的不安。
(7)罪惡感:我們會因為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不太想做某件事、讓自己有休息的時間而產生強烈的罪惡感,一連串不夠完美的歉疚與自責沈重地壓迫我們,我們建議可以去 找一個跟事件沒有直接關係的人談談,提供您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問題,或是找家裡其他的人或是跟您一樣是照顧者的人談談,相信他們也能給您一些幫助。最後,就像適時地說聲抱歉可以緩減憤怒一樣,有時不妨說聲對不起。只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要把自己封閉在自責的情緒中,罪惡感就比較不會來騷擾您了。
(8)失落與悲傷:悲傷的情緒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度過的,它是一種很個人的心情,我們總覺得別人都無法真正瞭解我的感受。這些反反覆覆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可以找一些方 法將它發洩出來,例如大哭一場,或找心理師或社工師等資源尋求建議與支持。
2.適當的休息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為了讓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鬆弛一下、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讓孩子有機會與外界接觸,我們必須安排時間休息,不然,可能因為體力無法負荷而撐不下去,為了讓這個休息可以沒有後顧之憂,我們建議在休息前做一些準備:
(1)和孩子坦誠聊聊彼此的感受,體會他的心情,一同做些計畫與安排。
(2)盡可能地找出可利用的資源,例如請親朋好友幫忙,或讓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短期照顧等服務的機構來替代我們的照顧工作。但是,當這些替代性照顧的服務方式或品質與我們的期待不同時,千萬別害怕去質疑這些機構,要勇敢地說出疑問,如此才能找到最適合服務方式。
(3)逐步地、慢慢地給予孩子一些時間習慣和別人在一起或待在其他地方,例如和替代的照顧者共同照顧孩子一段時間,並讓孩子知道我們休息結束的時間,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穩定及安全感,並減低孩子產生排斥或不安的情緒反應。
(4)把日常例行的照顧工作整理成一個簡單易懂的表單,盡可能提供替代您照顧的人各種關於孩子的訊息,例如孩子吃藥的習慣、休息的時間、喜歡的照顧方式。
照顧孩子讓我壓力好大,身體也開始出現毛病,我該怎麼辦?
繁重的照顧工作似乎永無止境,但是有一些社會資源可以提供我們共同對抗壓力的方式:
1.儘早求助專業醫療人員,確定孩子的病情及您可能會面臨的狀況,儘早準備以免措手不及。
2.尋找親友或喘息服務的協助,一定要找個固定休息的時間,即使一、二個小時也好,這幾個小時我們有一些建議,可以嘗試看看:
(1)參加家屬團體。
(2)在附近散散步暫時忘了孩子。
(3)找個朋友出來喝杯茶、聊一聊。
(4)租幾支影片或看場電影。
(5)不管目前可不可行,開始計畫一個本來做得到的旅遊。
3.尋找情緒的發洩口,通常壓力即是來自於我們無法發洩罪惡感、氣憤或挫折等負向情緒,您可以試試找照顧者組織、家人朋友或張老師、平安線等諮詢電話。
如果上述的各種方式都沒有辦法減輕因為照顧壓力所引起的各種身體或心理上的不適,您可以到醫院的家庭醫學科或精神科門診透過醫師適度的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能更快解決您的困擾,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壓力徵兆,您可以學習辨別自己是不是正面臨壓力的侵襲:
(1)否認孩子的病情,即使醫師已診斷確定。
(2)無端地對孩子生氣或是即使知道孩子不懂,仍大發雷霆。
(3)再也不跟好友或鄰居往來。
(4)對還沒發生的狀況憂心忡忡、極度焦慮。
(5)情緒上開始崩潰低落,並失去調整的能力。
(6)整天覺得體力透支,再也無法做例行性工作。
(7)受困於無止境的憂慮而失眠。
(8)情緒暴躁或無法平息。
(9)無法再專心做熟悉的事務或常忘記重要的約定。
(10)身體狀況一直不佳。
什麼時候我該找專業人員?
如果孩子或父母出現下列的行為或現象,便需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1.孩子會傷害自己或別人,或常談到死亡的事,有自殺的傾向。
2.孩子經常說這裡痛那裡痛,醫生卻找不出病因。
3.孩子說話和遊戲都離不開傷害事件,即使是輕微的挫折,孩子都表現得非常傷心或討厭。
4.孩子過度地自責,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孩子分不清楚幻想和現實的不同,在事故發生一個月後,感到害怕的次數和程度仍和剛發生事故時一樣多。
6.經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孩子行為退化的現象仍沒有改善,或者是影響到孩子和同學、老師、父母之間的關係。
7.事故發生六週後,孩子仍然非常退縮沒有精神,或是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沒有興趣,上課不專心、注意力無法集中。
8.事故發生六到八週後,孩子每週仍作一個以上的惡夢,即使換地方睡覺也沒改善。
9.孩子創傷後的反應多樣而且嚴重,使得孩子的日常活動無法正常進行。
10.創傷後,孩子在個性上的改變讓父母或其他人覺得很奇怪和煩惱。
11.雖然孩子慢慢在恢復,但父母仍覺得很焦慮、有無力感,或是家庭仍無法恢復從前一樣的生活。
12.當父母覺得無法接受孩子的情緒,或是發現自己討厭孩子,常對孩子發脾氣或諷刺。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2013)。走出創傷~醫療照顧手冊。走出創傷~心理復健手冊。台北市:靖娟兒童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