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意外事件後,反而表現得更加乖巧,是不是表示意外傷害對他沒有影響?
●我的孩子在意外後變得非常膽小,我該怎麼讓他勇敢一點?
可是太支持孩子的恐懼也不好。我們只需要陪著孩子,保証他的安全並提醒他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就行了,太保護孩子反而會使他失去克服恐懼的機會。當孩子不明的恐懼持續過久,使得孩子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時,便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為什麼我的孩子反而會尋找和創傷經驗有關的事物?
但有些小孩反而會故意去接觸那些和創傷經驗有關的事物。有些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康復,但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則反而會造成二次傷害。例如,有些孩子歷經過火災後,喜歡看『九死一生』之類的電視節目,看來適應得不錯,但卻在晚上作惡夢。這是孩子尚未準備好再次經驗這些情境的一個例子。
●當孩子突然想起意外發生的情形,而感到恐慌時,我該怎麼辦?
當孩子突然想起創傷經驗而開始恐慌,我們可以抱著他輕搖、為他披上毛毯,或是讓他抱著熟悉的柔軟物品,告訴他爸爸媽媽正陪著他,他很安全。要求孩子深呼吸、輕壓某物或踱腳,也可以幫助孩子放鬆。如果孩子失去反應,問孩子現在這個地方的聲音、味道、東西,可以幫他回到現實,有些孩子甚至願意吃些東西。過後,我們必須向孩子解釋方才只是他們腦中像電影重覆的情節讓他們害怕,其實他們很安全。恐慌結束後,多數孩子會筋疲力竭地睡著了,但有些孩子則需要一段時間平復。
●我的孩子半夜常作惡夢,我該怎麼幫助他?
●出去旅行或搬家換個環境,能不能幫助孩子遺忘意外事件?
●為什麼我的孩子變得像小小孩一樣,是不是我太寵他了?
意外發生後,有的孩子會變得衝動、容易生氣,會咬人、打人,也會出現尿床、要求使用奶瓶的退化行為。有些孩子只要照顧者一離開他的視線,就開始哭鬧。這些退化行為都是暫時的,而且是正常的。
想想看孩子小時候,我們是怎麼照顧他的,現在我們也必須像那時一樣地照顧他。讓孩子知道爸媽瞭解他的困難,而且會陪他一起克服,等他再次長大。例如在公園發生意外的孩子拒絕再到公園時,我們可以說:「那等你覺得可以去時,我們再去。」這暗示,有天仍會去公園,而不是永遠都不去!而面對黏人的孩子,可以清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要去那裡,什麼時候會回來,並且保証這段時間裡他很安全。千萬不要失約,否則會破壞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多點耐心和理解,他只是個脆弱的孩子,當然,這只是暫時性的。
●我的孩子常故意破壞規矩,我應該處罰他嗎?
此時父母最好不要因為同情而容許孩子任意破壞家規,因為意外會使孩子覺得一切都失去控制了,而家規對孩子來說是日常生活中確定可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壞來測試父母的反應,以確定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意外事件而改變。當然,我們也不能毫無彈性地責罰小孩,而造成他處理創傷經驗外的額外壓力。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2009)。走出創傷~心理復健手冊。台北市:靖娟兒童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