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颱風、水患等天然災害過後,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響,對家毀人亡的倖存者來說,除了要面對變色的家園、面對在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上發生的困難,還要面臨親人過世的傷痛。成年人在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遽變時,都不見得有能力去因應與面對,更何況是身心發展都尚未成熟的孩子。在經歷了這麼嚴重的災難之後,有些孩子失去最親密的父母親、有些孩子失去了其他的親友與玩伴、有些孩子甚至差點失去生命,這些重大的驚嚇與失落都會對兒童在生理與心理上造成了長遠的影響。 這時候,只有靠父母親或其他親人的愛與關懷來幫助孩子度過這艱難的時刻,面對孩子所出現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我們提供了下列方法,讓您幫助孩子:
1.孩子必須與父母親或親人在一起:
在剛剛發生災變的時候,孩子必須與他最親密的親人在一起,不要隨便讓孩子離開父母親或親人,一方面是保護他們的身體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他們心裡面最直接也是最安全的保障。
2.讓孩子有安全感:
孩子在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很多的害怕與不確定,父母親或其他親人除了多說一些話安慰他們之外,還要多用如:握手、擁抱、摸頭…等身體的接觸,讓他們感到不孤單、有安全的感覺,並不斷地向孩子保證,現在的你跟他都很安全,而且會一直在一起。
3.鼓勵孩子表達災害當時的經驗:
鼓勵孩子說出災難發生時,他當時的經驗是什麼,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藉此釐清他對災害事件是否有較為負面的認知及不當的想像,將其轉化為正向的看法。
4.鼓勵孩子表達心裡的感受:
有些孩子面對重大的創傷事件後,會變得比較退縮、不愛說話,父母親或親人要鼓勵他們盡可能將心中的害怕、痛苦、生氣及哀傷的情緒表達出來,有些孩子會用畫畫、遊戲、語言或文字的方式表達,我們只需要耐心傾聽他們的表達並陪伴他們即可,通常父母親或親人的關心與傾聽就是很大的安慰了。記住不要強迫孩子要勇敢及堅強的面對這些困難,更重要的是,絕對不能不准他們哭。
5.鼓勵孩子與同儕一起玩:
多讓孩子與同儕互動及遊戲,孩子可以透過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排解或舒緩經歷災難後所帶來的傷痛。
當孩子面對這麼大的災變之後會產生很多的情緒反應和行為,一般來說,這些情緒反應在幾天之後,在親人和老師的支持與保護下會隨時間慢慢減少。假如過了一段時間仍然持續,或者這些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或情況越來越嚴重,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時,請您們儘早和相關的專業人員聯絡,如兒童精神科醫生、兒童心理醫師、社工師、有經驗的輔導老師,請他們協助。
「創傷症候群」的症狀包括了:
1.變得非常不安和緊張焦慮。
2.突然談一些和現實不相關的事情,尤其是好像重複看到災變的現場,或者是聽到旁邊不存在的聲音…等等。
3.變得非常的敏感,如驚弓之鳥似的一有風吹草動就非常的緊張不安。
4.坐立不安,難以專心。
5.變得沒有表情,好像任何事情他都不在乎、激不起他的情緒反應。
6.退縮,對別人的談話,別人的關心沒有興趣,從人群中退縮。
7.睡不著覺,或者半夜常常驚醒,惡夢連連。
8.行為退化到更小年齡的行為,如咬手指、尿床、口吃、纏著人不肯離開、哭鬧像個小嬰兒的行為。
9.強烈的罪惡感,或者非常不快樂,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說些和死有關的事。
10.出現一些身體的症狀,如頭痛、肚子痛、噁心、頭暈、頻尿,身體某一部份不能動或者是暈倒等。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2009)。走出創傷~心理復健手冊。台北市:靖娟兒童文教基金會。